《聽海湧》揭開台籍日本兵歷史與服裝:一段深刻台灣身分認同探索
廣告
以二戰時期台籍日本兵故事為主題的懸疑台劇《聽海湧》目前正在電視頻道公視及線上影音平台Hami Video熱播。台灣服飾誌借此機會介紹當時遠渡南洋的台籍日本兵的服裝,透過服裝回顧這段歷史。
台籍日本兵定義與招募背景
台籍日本兵主要指的是在太平洋戰爭後期(1942年至1945年)被日本政府招募和徵召服役的台灣人。最初徵召的是非正規軍,包括「軍屬、軍夫」,後來則是「特別志願兵」的招募。到了1945年初,全面徵兵制度實施,台灣人也以「志願兵」的身份加入,因此有「台灣特別志願兵」的稱呼。「我是誰?」是一生的命題盼能盡忠台灣。
戰時服裝與裝備演變
太平洋戰爭開戰時,日軍的軍衣改用新式的九八式軍衣,並開發熱帶用的防暑衣。台籍日本兵的服裝配備包括便帽與帽簾、帽章,以及特有的「九零式鐵帽」。此外,南方戰線的士兵還會裝上偽裝網,以方便在叢林中移動。軍裝方面,戰前多為「昭五式軍衣」,戰後則改為「八九式軍裝」,特別是南方戰線的士兵,更是穿著防暑衣或夏用襦絆。
武器與其他裝備
日本兵的形象常與軍刀相連,通常軍刀以劍衣扣固定在軍服上,而刺刀則安裝在三八式步兵槍前。此外,腳絆和軍用分趾膠鞋也是日本軍隊的特色裝備,腳絆能防止螞蝗等動物進入士兵的褲腿管,而分趾膠鞋則是為了配合日本人穿木屐的習慣。
台籍日本兵身分認同與歷史回顧
在《我啊!一個台灣人日本兵簡茂松的人生》一書中,描述了一個曾經歷二戰的台籍日本兵的尷尬與痛苦。簡茂松在1925年出生,七歲時就讀公學校,隨著皇民化運動的推行,他也相信成為好皇民是應該的。「做為軍國少年為天皇陛下出征是理所當然的事。」這是他當時曾說過的話。直到1945年後日本成為戰敗國,他以戰犯被判了五年徒刑,當二十六歲的竹永茂松服刑期滿遣回日本後,發覺他被排除日本國籍,也拿不回存在軍郵局一千五百日圓的存款;此時的台灣正逢白色恐怖時期,家屬擔心他的安全勸阻他返鄉,原先以為只是短暫駐留的日本,最後竟停泊半世紀之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