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主流研究社】Barber Shop唔只有「油頭」 專訪Barber談上海理髮廳式微原因:後生仔唔捱得!
撰文:Kelchan|圖片:Isaac
Barber Shop唔只有「油頭」 專訪Barber談上海理髮廳式微原因:後生仔唔捱得!
第一次走入這間barber shop,就知道這是一個專屬於男士的地方。無他,只因為淡淡滯留於空氣中的香煙味、英式又帶點local玩味的裝修,以至隨性地夾雜一兩句髒言穢語的對話,所有事物都散發著陽剛不羈的「男人味」。
Barber Shop並非只有「油頭」
三十多歲的Stanley,是這間barber shop的店主,他唇上留著兩撇鬍子,一副典型的barber look。他指出Barber一詞源遠流長:「在古埃及時期,Barber一詞已經出現,而當時的Barber除了會剪髮,甚至可能會提供牙醫服務。到了近代,美國政府曾有一個時期,禁止人民抽煙及進行賭博娛樂。於是,美國人就開設了Barber Shop,表面上是理髮廳,暗地裡卻是男士的娛樂場所。」時移世易,美國已不再設有這種禁制,只是Barber Shop骨子裡還是離不開一個「玩」字。
很多人都會認為Barber Shop是專剪油頭的地方,這其實是一種誤解。Stanley表示,即使是如舊時「游水裝」般的髮型,就可以再細分為Crew Cut、Flattop等不同變化。現今的客人要求不像以前簡單,即使如油頭,背後也需要仔細的技術和多種道具輔助才可完成。
現在Barber Shop早就不是歐美地區的「專利」,亞洲地區如日本、韓國等地都有人開設。來到香港,Stanley坦言因為土地問題,要如外國般地方又大又奢華是不可能的事。為了「貼地」,他們的店加入了不少本土文化元素,剪髮時也不能像外國的Barber Shop一樣慢條斯理,為求俐落必須簡化一些程序。
由髮型師成為Barber
Stanley原本是在髮型屋工作,真正成為Barber,其實只是最近數年的事情。「我本身比較喜歡剪男士髮型,因為你看起來好像很簡單,但內裡其實有很多細節要留意。一不留神,就可能會有參差,變得不好看了。」
談及成為了Barber後的轉變,Stanley回憶道:「以前在髮型屋工作,有太多不同的事情要兼顧,一天由早做到晚,既要燙髮,也要上色做漂染,根本沒有多餘的精力去鑽研剪髮的技術。現在當了Barber,就會多了心神去精進自己的技術。」
至於工作環境也是一大改變。Barber Shop只招待男士,所以Stanley笑言更輕鬆:「因為只有男人,所以在這裡可以暢所欲言,說說髒話、外出抽抽煙也可以。而且男士通常都很清楚自己需要甚麼,不需要像以前一樣,需要花很多時間跟客人解釋髮型上的事情。」當然,不是每一位男士也這麼易「服侍」。「試過有一個客人來剪頭髮,因為剪後與之前出入太大的關係,所以不願付款就要離開店,我也沒強行留下他。那知道幾天後他就自己回來,說原來還挺好看。」
現在Stanley跟客人的關係,更像街坊鄰里般輕鬆自然。「他們在剪頭髮的時候,都會跟我們分享一下自己家庭或工作上的煩惱。有時候一個人解決不了,就一起想想辦法。我們也常跟客人說,有時候經過不一定要來剪髮,聊聊天也可以。」雖然不比外國的Barber Shop多元化,但作為「男士專屬樹洞」這一點,是Stanley堅持Barber Shop不能失去的精神。
一群男人,還一起在店裡養了一隻貓主子加菲。
上海理髮廳 VS Barber Shop:為甚麼上海理髮廳會式微?
在昔日香港,到上海理髮廳剪髮曾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而今時今日玩復古的Barber Shop,就頗有上海理髮廳的影子。儘管如此,Stanley認為在現今社會中兩者還是有分別:「上海理髮廳的師傅依靠他們自己的技術去完成髮型,不像Barber Shop般那麼多複雜工具,效果自然也沒那麼細緻,也未必可以配合潮流。」
不過,在Stanley眼中,這並非上海理髮廳會式微的主要原因。「很多上海理髮廳,到現在也不曾翻新過,這是其一。其二,他們的客源依然是維持在與上海理髮廳師傅同齡、或者四五十歲的階層。」不過最重要的還是沒有年輕人願意入行,「在上海理髮廳學師,你要兼顧很多零碎的工作,例如收拾店舖、清洗毛巾等等。現在的年輕人,即使在家中也未必用過洗衣機,你叫他們怎可能做這樣的事情?他們不能吃苦,對他們來說,這樣的學習過程一點也不直接,所以沒有年輕人會願意入行。」
香港人,常常把本土潮流放在嘴邊,但做起來又可能是另一回事。Stanley感歎本土文化要生存並不容易,背後也要很多不同的元素吸引年輕人,年輕人才會去嘗試。如Stanley所言,很多潮流也是因過去而生。諷刺的是,在追隨潮流同時,我們很多時候也在捨棄過去。到底是應怪「不進則退」,還是怪「貪新忘舊」?這沒有一定的答案,但值得我們深思。
Neighbor Barber Shop(太子分店)
太子鴨寮街13號地下
2668 844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