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頭炷香KOL」夏蕙bb宣布移民離港生活:唔知大家會唔會掛住我!

流行娛樂

廣告

有「頭炷香KOL」之稱的黃夏蕙「夏蕙BB」於6月10日在個人社交網站上宣布會於8月離開香港:「我無論身處世界某一個角落,我都會好掛住大家!」,網民既不捨又猜測出走原因。回顧「頭炷香KOL」背後感人故事!
黃夏蕙 「夏蕙BB」分享了一張與經理人小肥豬的合照:「一齊共同努力左十年,佢見證住我人生最低潮嗰一刻,亦在我最低潮同黑暗嘅年代,幫我重新包裝形象」。
「夏蕙BB」分享了一張與經理人小肥豬的合照:「一齊共同努力左十年,佢見證住我人生最低潮嗰一刻,亦在我最低潮同黑暗嘅年代,幫我重新包裝形象」。(圖片來源:黃夏蕙Facebook)

夏蕙bb突然宣布離開香港:我要走啦!

在最近一兩年,香港掀起一波移民潮,一幕幕離別的傷感每天在機場上演。但估唔到一直陪住香港人成長嘅夏蕙BB亦都選擇離開香港,6月10日早上,她突然在個人社交網站上宣布「8月我要走啦!」

由D&G事件開始,叫我關心社會事情,教我用搞笑嘅手法,與民同樂。呢段時間,雖然艱辛,不過真係好開心!無奈,我懷着好唔捨得嘅心情!我要同大家講一句,8月我要走啦!我唔知幾時可以再喺香港同大家見面!我唔知大家會唔會掛住我!此時此刻,我只會同大家講,我無論身處世界某一個角落,我都會好掛住大家!
今個月12號星期日,將會係我同經理人最後一次訪問錄影,我會好懷念呢一刻!直到永遠。
再次多謝大家,有缘再會!

黃夏蕙 夏蕙BB已經91歲喇!
夏蕙BB已經連續兩年冇得上頭柱香。(圖片來源:《我要祝福你》MV製作組提供)

即重溫黃夏蕙十二生肖經典造型:

網民對夏蕙依依不捨:以後無得睇你上頭柱香了!

雖然黃夏蕙已年屆91歲,但她依然跟得上潮流活躍於網絡世界,又經常Cosplay,加上大是大非又會出面「抽水」,所以深受網民歡迎。對於夏蕙bb的移民決定,網民都大感不捨,表示希望她可以集齊十二生肖造型,又讚她雖然年紀大但依然行得走得好精靈,「夏蕙bb大把錢,去第二度安享晚年,祝福佢健康一輩子」、「冇得再睇佢搶頭炷香」。網民同時猜測其出走原因,「緊係唔想再係香港帶口罩」「夏蕙姨唔想再打針了」,亦有網民就認為夏蕙91歲都決定離開香港亦證明香港移民潮真係愈來愈嚴重,港人歸屬感愈來愈差「91歲也移民,証明香港真係地獄一樣啦」。

黃夏蕙 曾經同黃夏蕙一齊搶過頭炷香嘅東方昇都有向夏蕙姨表示不捨之情。
曾經同黃夏蕙一齊搶過頭炷香嘅東方昇都有向夏蕙姨表示不捨之情。(圖片來源:東方昇Facebook )

再睇埋夏蕙BB其它經典造型:

黃夏蕙上頭炷香有段感人故

人人都可知道黃夏蕙年年都會去上頭炷香,但未必人人都知道原因。2021年的大年初一晚,黃夏蕙曾經在節目《晚吹 – 總有一瓣喺左近》分享過自己年年都準時去黃大仙上香的「個人傳統」,黃夏蕙表示,以前每年年三十晚都會相約鄧碧雲、鳳凰女及司徒關佩英到黃大仙祠上頭炷香,直至某年司徒關佩英因家中有要事不能出席,翌年更不幸離世,從此打破了四人的約定,之後鄧碧雲、鳳凰女亦因各種原因而缺席上頭炷香活動。

黃夏蕙年年爭上頭炷香 原來係因為⋯⋯
夏蕙姨為ViuTV節目擔任嘉賓,分享各種農曆新年的傳統習俗。(圖片來源:ViuTV提供)
黃夏蕙年年爭上頭炷香 原來係因為⋯⋯
夏蕙姨的好友鄧碧雲、鳳凰女及司徒關佩英都已相繼離世。(圖片來源:ViuTV提供)

因為一個約定,從此成為「頭炷香KOL」

事隔多年,好友們都相繼「升仙」,只剩黃夏蕙一人每年仍然維持習慣,她說:「依家得返我一個,其實我都好驚,我每年都同黃大仙講,叫佢畀我長命啲,等我可以繼續代佢哋(好友們)拜,同埋為社會做多啲事,做到佢唔畀我做嗰時,我先唔做囉!」因為一個約定,從此成為「頭炷香KOL」。

黃夏蕙年年爭上頭炷香 原來係因為⋯⋯
夏蕙姨話希望可以長命啲,繼續代好友們到黃大仙祠上頭炷香。(圖片來源:ViuTV提供)
黃夏蕙年年爭上頭炷香 原來係因為⋯⋯
以往夏蕙姨(前排紅衫者)年年都堅持在年三十晚到黃大仙祠爭上頭炷香。(圖片來源:新傳媒資料庫)
黃夏蕙年年爭上頭炷香 原來係因為⋯⋯
雖然每到年三十晚黃大仙祠都人頭湧湧,但夏蕙姨(右下角者)上頭柱香的決心非常堅定,每每都能夠成功霸到頭棚。(圖片來源:新傳媒資料庫)
黃夏蕙年年爭上頭炷香 原來係因為⋯⋯
夏蕙姨03年更試過為上頭柱香而被扯甩假髮,仲畀電視台影低咗播埋出街,成為網上瘋傳嘅片段。(圖片來源:有線新聞截圖)
黃夏蕙年年爭上頭炷香 原來係因為⋯⋯
原來夏蕙姨是為了和已故好友鄧碧雲、鳳凰女及司徒關佩英的約定,堅持每年都去上頭炷香,圖為劇集《網中人》劇照,前左為鄧碧雲。(圖片來源:新傳媒資料庫)

關鍵詞
黃夏蕙
撰文:東方新地圖片來源:黃夏蕙Facebook、《我要祝福你》MV製作組提供、ViuTV提供、有線新聞截圖、新傳媒資料庫、東方昇Facebook 資料或影片來源:原文刊於東方新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