歐國盃2024|Now體育主播李佩芝係真阿仙奴忠粉 孖床哥拍宣傳片球迷勁Like

流行娛樂

廣告

歐國盃2024決賽周將於香港時間6月14日深夜於德國展開,每到球壇盛事,一眾靚女體育主播都會備受球迷關注,其中Gigi李佩芝是Now TV的體育節目主持,亦是一名阿仙奴忠粉,被不少阿仙奴球迷封為「阿記女神」!
李佩芝 佩芝是阿仙奴的真球迷。(圖片來源:IG@gigilee2008)
佩芝是阿仙奴的真球迷。(圖片來源:IG@gigilee2008)
李佩芝 也是NowTV的體育節目主播。(圖片來源:IG@nowsports.hk)
也是NowTV的體育節目主播。(圖片來源:[email protected]

歐國盃2024|床哥出招冧佩芝 被阿迷警告

近日Gigi與JFFT床哥一齊為歐國盃拍攝宣傳片,片中Gigi穿著德國波衫加短裙,大騷Fit爆曲線和美腿,令網民都勁讚她又型又靚女:「德國佩芝太型」、「Gigi唔好再型啲」、「出德國波衫Gigi就夠啦」,片中她更被床哥出招狂冧,引來網民紛紛召喚床哥老婆釘姐現身,仲警告床哥:「Gigi是屬於阿迷㗎!唔准你搶走我哋的阿記女神!」

李佩芝 片中內容講到:「床哥撩女睇波果然有一手,連Gigi都冧到!」(圖片來源:IG@gigilee2008)
片中內容講到:「床哥撩女睇波果然有一手,連Gigi都冧到!」(圖片來源:IG@gigilee2008)
李佩芝 床哥狂擺chok甫,想撩Gigi一齊去睇波。(圖片來源:IG@gigilee2008)
床哥狂擺chok甫,想撩Gigi一齊去睇波。(圖片來源:IG@gigilee2008)
李佩芝 Gigi亦擺出各種誘人pose。(圖片來源:IG@gigilee2008)
Gigi亦擺出各種誘人pose。(圖片來源:IG@gigilee2008)
李佩芝 之後又換上另一套波衫。(圖片來源:IG@gigilee2008)
之後又換上另一套波衫。(圖片來源:IG@gigilee2008)
李佩芝 同床哥齊齊鬥chok。(圖片來源:IG@gigilee2008)
同床哥齊齊鬥chok。(圖片來源:IG@gigilee2008)

李佩芝 為阿仙奴肉緊痛哭

現年26歲的Gigi相貌甜美又有長腿,而且十分熟識足球賽事,被網民譽為香港最識波、最靚的女球迷,也是不少阿仙奴球迷心目中的女神,早前在Now Sports的直播節目《絲打講英超》中,Gigi陪大家睇熱刺對阿仙奴的球賽時,因太肉緊而在鏡頭前失控流淚,最後阿仙奴險勝3:2,她才破涕為笑,真情流露令球迷都睇到好心痛,大讚她是「真阿迷」。

李佩芝 因為擔心阿仙奴輸波,令Gigi講波講到喊。(圖片來源:《絲打講英超》截圖)
因為擔心阿仙奴輸波,令Gigi講波講到喊。(圖片來源:《絲打講英超》截圖)
李佩芝 獲身邊拍檔遞紙巾安慰。(圖片來源:Now《絲打講英超》截圖)
獲身邊拍檔遞紙巾安慰。(圖片來源:Now《絲打講英超》截圖)

已成阿迷十年 恨做武打演員

原來Gigi同足球的緣份源於十年前2014年,她愛上睇球星山齊士踢波,不久後山齊士就加入阿仙奴,自此她就成為了阿仙奴的忠實球迷。她曾在訪問中直言會因為外表而鍾意一個球員,其中超級靚仔的艾朗藍斯就是她最喜愛的球星,他曾斷腳但仍努力重返球場的經歷,亦令她覺得好勵志。她透露除了做主持之外,也想向演員方面發展,因為她之前試過拍短片,令她覺得演繹一些不同的角色或職業,可以搵到不同的樂趣,甚至覺得自己身手幾靈活,好適合拍打戲。

李佩芝 佩芝已是十年資深阿迷。(圖片來源:IG@gigilee2008)
佩芝已是十年資深阿迷。(圖片來源:IG@gigilee2008)

即睇更多佩芝靚相:

李佩芝 (圖片來源:IG@gigilee2008)
(圖片來源:IG@gigilee2008)
李佩芝 (圖片來源:IG@gigilee2008)
(圖片來源:IG@gigilee2008)
李佩芝 (圖片來源:IG@gigilee2008)
(圖片來源:IG@gigilee2008)
李佩芝 (圖片來源:IG@gigilee2008)
(圖片來源:IG@gigilee2008)
李佩芝 (圖片來源:IG@gigilee2008)
(圖片來源:IG@gigilee2008)
李佩芝 (圖片來源:IG@gigilee2008)
(圖片來源:IG@gigilee2008)
李佩芝 (圖片來源:IG@gigilee2008)
(圖片來源:IG@gigilee2008)
李佩芝 (圖片來源:IG@gigilee2008)
(圖片來源:IG@gigilee2008)
李佩芝 (圖片來源:IG@gigilee2008)
(圖片來源:IG@gigilee2008)

撰文:東方新地圖片來源:IG@gigilee2008、《絲打講英超》截圖、[email protected]資料或影片來源:原文刊於東方新地